我用这个方法,坚持读完了《资治通鉴》!

2024-12-12 17:39| 发布者: 椰子岛| 查看: 205| 评论: 19

《东泽读通鉴》,原创首发!

我读《资治通鉴》这部书的整体感受是好读也不好读。好读在哪?这部书你不用花整块的时间去读,随时随地,捡起来随便翻就可以,正所谓开卷有益,随便看几段都有益处。读到有意思的地方,有联想的地方,就拿起笔来画画,圈圈,批批都可以。用我们今天的认知水平观察古代历史,时间从容一点,心要静一点闲一点就好。而且现在有文白对照版的,读不懂看看白话文,也很好理解。这是他好读的地方。不好读就是因为这部书,体量太大,能真正凭着兴趣坚持读完的并不多并不容易。这部书记载了16朝长达1362年的历史,一共是294卷,三百万字,大家看看这个体量可能就会有畏难情绪了。可以做个计算,一年每天坚持读1万字读1卷,才能把书彻底读完,但我们谁能真正一天做到读一卷呢,所以两年时间能通读一遍就很了不起了。


我用这个方法,坚持读完了《资治通鉴》!-1.jpg

那么,我主张怎么读通鉴呢?我主张一般不是专门为做学问的,读通鉴只需“观其大略”,而主要是要“会意”。陶渊明讲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,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”这么一部皇皇巨著,我们字斟句酌的读,如果不是为了专门做学问,很累也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,可能读到秦朝忘了战国,读完汉朝忘了秦朝。所以只需观其大略。这也是诸葛亮的读书方法。诸葛亮在隆中与石广元、徐庶、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,石广元等人对读书是“务于精熟”。而诸葛亮读书是“独观其大略”。泛读大概,撷取精华,掌握实质。闲谈时候,诸葛亮对好友们说:“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、郡守。”三人反问诸葛亮“仕途”如何,诸葛亮“笑而不答”。后来事实证明,务求大略、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。

但观其大略,绝不是浮皮潦草,泛泛而读,而是要有大历史观、大政治观和大哲学观。朱熹讲“读史当观大伦理、大机会、大治乱得失”。没有这种宏观的视角,没有这种不畏浮云的感觉,就会昏昏然。


我用这个方法,坚持读完了《资治通鉴》!-2.jpg

如果你要有志于精读通鉴那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。我这里推荐一个苏轼读《汉书》的方法,供参考。苏轼读《汉书》时候,第一遍学习“治世之道”,第二遍学习“用兵之法”,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。数遍之后,苏轼对《汉书》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。我们也可以这样先观其大略,然后具体研究某个问题,带着目的读收获会更加明确。

比如,你就想了解古人的战略。那你就可以专门研究几个著名的对,比如:韩信对刘邦提出的“汉中对”,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,攻取关中,东向争霸天下的发展战略,成为刘邦建立汉朝江山的关键转折点。邓禹与刘秀的“榻下对”建议刘秀在河北招纳人才,对更始政权的未来走向及其应变提出卓越预见。鲁肃与孙权的“江东对”,对于如何处理东吴与北方政治势力的关系,提出不凡见解。诸葛亮与刘备的“隆中对”对于天下三分提出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。这些都是研究战略不可不察的。观其大略后,把这些挑拣出来,再出精读对比,会收到好的效果。


我用这个方法,坚持读完了《资治通鉴》!-3.jpg

如果再读的深一些,你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。拿出《资治通鉴》与《史记》《汉书》做一个对比。一方面可以对人物事件了解更详细全面,让你对历史掌握的更丰富,查通鉴的来源也是一种手段和方法;另一方面知道司马光是从哪个地方引来的,他是怎么样改编的,为什么要这么改动,引这段而不引那一段是为什么。比如,《资治通鉴》对刘备性格的描述取材于《三国志》,但只保留了“有大志,少语言,喜怒不形于色”的正面描写,删除了刘备“不甚乐读书,喜狗马、音乐、美衣服”这些喜好声色犬马的文字。这就是司马光的用心处,他的目的是要劝以后的皇帝恪守道德律,因此删去了刘备喜好声色犬马的文字,仅保留关于他有大志向的描写。但如果没有不下功夫进行对比,是体会不出司马光这种意蕴的。

喜欢军事的朋友更是不能错过《资治通鉴》,毛泽东所说:“《通鉴》里写战争,真是写得神采飞扬,传神得很,充满了辩证法。”《资治通鉴》写了不少大战争场面,如战国时的马陵之战,新汉昆阳之战,东汉末年官渡之战,东晋淝水之战,等等,记载生动传神,不仅使读者如历其境,如闻其声,更使人在阅读战史中领略战争艺术魅力,更写了发动战争的原因、双方讨论军事计划的争论、战事成败的分析,以及战争指导规律,生动传神。读司马光笔下的战争,我总得感觉是斗智不是斗力。你看往往勇的常常战败。


我用这个方法,坚持读完了《资治通鉴》!-4.jpg

写李广就是例子。司马光开场写李广,就用了一个对比的手法,把李广带兵与同是汉将的程不识带兵进行了一个对比。原文是“广行无部伍、行陈,就善水草舍止,人人自便,不击刁斗以自卫,莫府省约文书;然亦远斥候,未尝遇害。程不识正部曲、行伍、营陈,击刁斗,士吏治军簿至明,军不得休息;然亦未尝遇害。” 翻译过来讲,李广指挥行军没有固定编制和行列阵势,选择水甜草肥的地方驻扎下来,人人自便,夜间也不派设巡逻士兵,只是远远地派出一些侦察哨兵,军营未曾遭到袭击。程不识则整肃军事编制,讲究队列和布阵安营,夜间巡逻,处理军队文书一直忙到天明,军队不能随意休息;然而也没有遇到危险。结论是然匈奴畏李广之略,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。匈奴害怕李广,士兵也愿意跟随李广不愿意跟随程不识。但是我们知道李广后来被敌人打的大败,差一点被活捉,而且终身没有封侯,有个著名成语李广难封。程不识是生平未尝败绩,一辈子没打过败仗,被称为不败将军。司马光开篇写李广这个性格特征,把他的带军风格与程不识做个对比,就预示了未来他的失败。司马光笔下的战争都是大勇大谋,有勇无谋是不行,没有群众拥护不行。司马光没有群众观点,但他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:凡是没有群众支援的战斗就要失败,凡是死用兵法的战斗就要失败。


我用这个方法,坚持读完了《资治通鉴》!-5.jpg

无论是观其大略,还是精读,目的只有一个就是:会意。会意并不容易,需要阅历,需要思考,需要比较,需要联系。比如,对李广的理解这一段而且每个人的会意是不同的,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会意也是不一样的。我前文说,读到恭谨二字,读到“作之不止,乃成君子”我就有了会意,可能大家却没有这个感受,而读到别的地方大家有感受,我却没有。这都正常。我在几年前读到恭谨或许也不会有会意。所以这跟人的处境和阅历是有直接联系的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一千个读者眼里也有一千个资治通鉴。不论谁的解读,大家都需要自己读原文,悟原理。恩格斯指出:“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,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,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。” 原著原文是最权威的,学深学透才能全面准确把握其真谛真义、思想精华。我相信,只要大家坚持读下去,坚持学思用贯通、知信行统一,真正学懂、学透、学通,就能做到学有所悟、学有所得、学有所成。我们一起努力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上一篇:【知乎运营】知乎内容运营策略分析

下一篇:知乎新增“超赞包”功能 可增加创作者内容首页曝光机会

交流热线
17501437970 周一至周日:09:00 - 21:00

创赢网-致力于帮助普通人在创业之路上披荆斩棘、走向成功的专业网站,汇聚创新智慧与成功机遇的网络天地,是创业者开启赢之征程的首选之地。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© 2023-2050 CHUANYING Team.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创赢网 ( 湘ICP备17022177号-3 )

GMT+8, 2025-1-21 09:00 , Processed in 0.132513 second(s), 35 queries 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